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欢迎访问四川传统文化网门户网站!
易道文化
刘春雷 | 易学大家焦延寿的人生境界
2022-04-19      来源:四川传统文化网      点击率:


易学大家焦延寿的人生境界

刘春雷

 

焦延寿是汉代重要的易学家,他的易学贡献有两点,一是首次引入阴阳灾异的占候之术,二是留下堪称《诗》《易》合璧的仿易佳著《焦氏易林》。焦延寿的世俗生活平淡却意味深长,学他易以致用的易学人生和政治实践却比较完美地展现出周易的天人之学智慧。


一 易学传承与平淡人生


焦延寿的现存资料,一是《焦氏易林》一书,二是《汉书》中的少量文字;即便是《汉书》少量记载,也是在记述焦延寿杰出弟子、另一位更出名的易学家京房时候的顺笔交代。《汉书·儒林传》记载:“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繇是《易》有京氏之学。”(班固:《儒林传》,《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1-3602页。)《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又载:“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班固:《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60页。)


焦延寿问学于孟喜、授易于京房,其生平经历十分简单,一生波澜不惊。《汉书》记载他生平的两处文字加在一起也不过80余字:“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班固:《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60页。)


除了“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略带传奇色彩,焦延寿的一生可谓平淡无奇,是两千余年间万千学人士子学以致仕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案例。第一,焦氏生于梁国蒙地,即今日河南商丘东北,这里自古地贫人穷,焦延寿也是出身贫贱,以至于他的成功在家乡成为通过读书做官改变命运的励志榜样而激励着后世。《太平御览》转引《陈留风俗传》云:“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贡之风化犹存,其民好学多贫,此其风也。”(李昉:《太平御览》上卷二六八,职官部六六,第二册,第1255页。)第二,焦延寿很幸运,知遇于梁敬王刘定国,得到资助有机会尽意于学并且学有所成。根据《汉书》所载的不多内容以及《焦氏易林》一书我们可以想见,焦延寿所学一定是以《易》为主、广采博览:一方面,从时代背景看,焦延寿处于武帝确立《五经》博士之后经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官方到民间,《易》《诗》《书》《礼》《春秋》各家经师林立,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各家之间、各经之间互相影响,《焦氏易林》就结合了《易经》和《诗经》两部经典的特点,既是《易》学佳著也是“《三百》遗法”(王世贞:《艺苑言》卷二,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二)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20页。)。另一方面,从焦延寿本人的易学传承看,焦延寿除了“独得隐士之说”,倾向阴阳灾变的占候之术,更问《易》于孟喜,将孟喜“六日七分”说即七十二物候的卦气说与自己所学相参照。正是在转益多师的勤学基础上,焦延寿学有所成,步入仕途。第三,焦延寿一生做官级别不高、管辖范围也很小,从“为郡吏”到“卒于小黄”,终其一生官位不过一县令、治域不过一小黄。在秦汉及其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皇权为中心、以官为本位,名臣良相何止千万,学优而仕、为官一方的学子官吏更是不计其数;如果仅从世俗经历的表象看,焦延寿平淡无奇的从政经历,不啻长河中的一颗泡沫、大风中的一粒微尘,普通平凡得微不足道。


焦延寿之所以为焦延寿、焦延寿之所以被载入史书,并非因为他的世俗经历或官吏的身份,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易学家,因为他的《焦氏易林》和以卦气说为主体的易学思想。正因如此,也只有从易学而非世俗的角度审视,才可以真正进入焦延寿的精神世界,看出他平淡人生背后出处合道的高妙智慧,领会其“通达隐几”“既明且哲”的生命境界。